01
入门级别:表字、别号组
古时候,
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,
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,
这就是“幼名”。
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,
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“字”。
《礼记·士冠礼》:
“冠而字之,敬其名也。
君父之前称名,他人则称字也。”
古人看来,
一个人的“名”只在君王
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,
而“字”是用来在平辈
或晚辈间称呼的。
走入社会之后,
大部分同事和朋友,
都要称他的字而不是名。
文人雅士,
常常会为自己取个“别号”。
比如杜甫号少陵野老,
少陵是杜甫一度居住之地;
苏轼号东坡居士,
东坡也是苏轼一度居住之地;
02
进阶级别:郡望、家乡、排行组
除个人色彩明显的表字、别号,
若出身某地望族,
或是当地名人,
或是家族支系众多,
也可用郡望、家乡、
排行来称呼对方。
我们熟悉的“韩昌黎”(韩愈)
“柳河东”(柳宗元)等,均属此类。
当然,
郡望、家乡、排行这类标签,
重复度较高,
若用此来称呼,
对诗人名气的要求也就很高。
比如韩愈自称郡望昌黎,
昌黎韩氏为中古名门望族,
原则上但凡是昌黎韩氏族人,
均可自称“韩昌黎”,
但因无人匹敌韩愈的名气,
他便独占了“韩昌黎”这一名号。
03
高阶级别:官职、谥号、封爵组
如果说表字、别号体现的是个人色彩,
郡望、家乡、排行体现的是家庭出身,
那官职、谥号、封爵这一组,
体现的就是名副其实的身份地位了。
以官职称呼对方,
是自古以来的传统。
早在魏晋时期,
嵇康曾担任中散大夫,
阮籍曾担任步兵校尉,
从此为文学史留下了
“嵇中散”“阮步兵”的名号。
在唐宋时期,
若想让他人以官职称呼自己,
首先便要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获得出身,
大部分诗人便折戟于此。
在这基础之上,
若想进一步得到谥号,
那就要尽全力跻身高级官员行列。
若想再进一步获得封爵,
那就只能通过自己杰出的才能和贡献了
第一阶段,比如杜甫,
安史之乱期间投奔肃宗,
累擢至检校工部员外郎,
世称“杜工部”;
第二阶段,比如苏轼,
担任翰林学士多年,
死后谥号“文忠”,
既是“苏学士”,
又是“苏文忠公”;
第三阶段,比如欧阳修,
官至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,
以太子少师致仕,
死后谥号“文忠”,
封楚国公,
既是“欧阳少师”,
又是“欧阳文忠公”,
还是“欧阳楚公”。
阶段越后,地位越高。
以上三组名称,
互相并不冲突,
可以同时使用,
区分度高者优先。
名号种类越多,
证明身份地位越高,
典型如政坛文坛都出名的王安石。
王安石字介甫,按表字可称为“王介甫”;
家乡抚州临川县,按家乡可称为“临川先生”;
担任宰相多年,按官职可称为“王相公”;
作相后受封荆国公,按封爵可称为“王荆公”;
罢相后自号半山,按别号可称为“王半山”;
过世后谥号为“文”,按谥号可称为“王文公”。
从王安石到王文公,
七个名称,
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,
指代的都是同一个人。
好书推荐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