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曾經為了愛車的引擎機油傷透腦筋呢?就像我朋友小陳,最近買了輛新車,結果看到車主手冊上寫著需要「ACEA A5/B5」的機油,他當場就傻眼了!「哇靠,這是什麼鬼東西?跟以前聽說的什麼5W-30、10W-40不一樣嗎?」他跑來問我,臉上寫滿了困惑。其實啊,這種困惑非常普遍,畢竟引擎機油的規格可不是只有數字那麼簡單,還有很多英文代號,特別是像「A5/B5」這種,往往讓車主們一頭霧水。究竟A5/B5是什麼?它跟其他機油有什麼「a5b5比較」的點?又該怎麼為自己的愛車選對油呢?別擔心,今天這篇文章就要帶你深入了解這一切!
內容目錄
Toggle深入了解ACEA A5/B5規範:它到底「神」在哪裡?為什麼低HTHS能省油?A5/B5 適用車種與引擎設計考量:別輕易「搞錯對象」A5/B5 的優勢與挑戰:一把雙面刃?A5/B5 的主要優勢:A5/B5 面臨的挑戰與限制:如何正確選擇引擎機油:「a5b5比較」與其他規範的抉擇選油的金科玉律:永遠從「車主手冊」開始!理解ACEA規範:A/B、C、E系列傻傻分不清?A5/B5 與 A3/B4 的主要區別:一目瞭然的「a5b5比較」機油選擇步驟清單:台灣市場常見迷思與我的看法:別再被誤導了!迷思一:「機油係數越高越好,保護力比較強啦!」迷思二:「新車用原廠機油就好,但舊車就要用係數高一點的機油來『保護』。」迷思三:「隨便什麼機油都一樣啦,反正是消耗品!」關於引擎機油的常見問題 (FAQs)Q1: 我的車可以用A5/B5機油嗎?如何判斷?Q2: A5/B5機油的更換里程建議是多少?Q3: 如果車主手冊沒寫A5/B5,我可以用嗎?會有什麼影響?Q4: A5/B5和C系列機油有什麼不同?可以混用嗎?Q5: 引擎機油的數字(如0W-30)跟A5/B5規範有關係嗎?
簡單來說,ACEA A5/B5是一種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(ACEA)制定的引擎機油規範,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強調「燃油經濟性」與「特定引擎設計的兼容性」。這類機油擁有較低的「高溫高剪切黏度(HTHS)」,介於2.9到3.5 mPa·s之間,目的是為了在引擎高溫運作時,減少內部阻力,進而達到省油的效果。但是,它並不是萬用油,僅適用於原廠明確要求或設計上能承受低HTHS機油的現代化引擎。使用錯誤的機油,可能會對引擎造成不必要的磨損喔!
深入了解ACEA A5/B5規範:它到底「神」在哪裡?
要搞懂A5/B5,我們得先從ACEA這個組織談起。ACEA,全名是「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」,他們制定的機油規範,可不像API(美國石油協會)那樣主要看化學成分,ACEA更注重機油在歐洲嚴苛的行車條件和引擎技術下的實際性能表現。所以,ACEA的規範會根據不同引擎類型和操作條件,分出不同的「家族」:
A/B系列:主要用於汽油引擎(A)和輕型柴油引擎(B)。
C系列:專為配備廢氣後處理裝置(如柴油微粒濾清器DPF、汽油微粒濾清器GPF)的汽柴油引擎設計,強調「低硫灰份、低磷、低硫」(Low SAPS)。
E系列:則是用於重型柴油引擎。
而我們今天的主角「A5/B5」,就屬於A/B系列中的一個特殊成員。它最核心的技術指標,就是前面提到的「高溫高剪切黏度(HTHS)」。這個HTHS可不是普通的黏度,它是模擬引擎在極端高溫(150°C)和高剪切(高速運轉)條件下,機油抵抗剪切變稀的能力。A5/B5之所以被稱為「省油機油」,就是因為它的HTHS值被刻意設計得比較低,介於2.9到3.5 mPa·s之間。
為什麼低HTHS能省油?
這就好像你想像一下,兩片光滑的板子中間塗抹潤滑油,當你移動其中一片時,油的黏度越高,你需要施加的力氣就越大。在引擎內部也是一樣,曲軸、凸輪軸這些高速運轉的部件,它們與軸承之間會形成一層油膜。如果油膜的「流動阻力」小,也就是HTHS值較低,那麼引擎在運轉時,就能減少克服這層油膜阻力所消耗的能量,自然而然就能達到節省燃油的目的。這也是現代許多車廠為了符合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和燃油效率標準,所採用的策略之一。
A5/B5 適用車種與引擎設計考量:別輕易「搞錯對象」
你可能會想,既然A5/B5這麼省油,那我的車是不是也能用?答案是:不一定,而且很可能不行!這就是「a5b5比較」的關鍵點之一。
A5/B5機油的低HTHS設計,雖然能帶來燃油經濟性的好處,但它同時也意味著在極端高溫高剪切的條件下,油膜的強度可能不如HTHS值較高的機油(例如A3/B4,其HTHS通常高於3.5 mPa·s)。因此,A5/B5機油主要適用於以下類型的引擎:
專為低HTHS機油設計的現代引擎:許多新世代的汽油直噴、渦輪增壓引擎,特別是歐洲車系,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低HTHS機油的特性。這些引擎的內部部件,如軸承間隙、活塞環設計等,都經過了特殊調整,以確保即使使用較低的HTHS機油也能獲得足夠的潤滑和保護。車廠會精確計算每個摩擦副所需的油膜厚度,並據此推薦特定規範的機油。
追求極致燃油效率的車輛:對於車廠來說,提升0.5%的燃油效率都可能帶來巨大的成本節省和市場競爭力。因此,A5/B5這類機油,通常是車廠為了達到某些特定的油耗目標而推薦的。
如果你的車輛原廠要求的是A3/B4或其他更高HTHS的規範,而你卻使用了A5/B5機油,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呢?
我曾經有位車友,他開的是一輛稍微有點年紀的日系NA(自然進氣)引擎車,因為聽說A5/B5很省油,就想試試看。結果,沒多久他就發現引擎噪音變大,而且油耗並沒有明顯改善,反而感覺引擎的「力道」變弱了。後來,他換回原廠推薦的機油後,這些問題才消失。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,告訴我們千萬不能亂用機油!
這是因為非為低HTHS機油設計的引擎,其內部公差和潤滑系統是按照較高HTHS機油的需求來設計的。如果使用了A5/B5,可能會導致:
油膜強度不足:在引擎高溫高負荷運轉時,油膜可能因剪切力而變薄,導致金屬部件直接摩擦,增加磨損。
引擎壽命縮短:長期下來,這種額外的磨損會加速引擎部件的老化,縮短引擎壽命。
噪音增加:潤滑不足可能導致引擎運轉聲音變大。
油耗反而增加:由於潤滑不良導致的額外摩擦,反而可能抵消掉低HTHS帶來的節油效果,甚至導致油耗不降反升。
A5/B5 的優勢與挑戰:一把雙面刃?
任何技術都有它的兩面性,A5/B5機油也不例外。了解它的優勢和挑戰,才能幫助我們做出明智的選擇。
A5/B5 的主要優勢:
卓越的燃油經濟性 (Fuel Economy):這無疑是A5/B5最引人注目的特點。透過較低的HTHS黏度,它能有效減少引擎內部的摩擦損失,讓你的愛車在每一次踩下油門時,都能更有效率地將燃料轉換為動能,長期下來,能為荷包省下不少油錢。這對於每天通勤,或是重視環保的車主來說,都是非常實際的好處。
降低碳排放 (Reduced Emissions):燃油效率的提升直接帶來的就是碳排放的減少。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天,這不僅符合全球趨勢,也讓車主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。對於車廠而言,這也是滿足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的重要手段。
優異的冷啟動保護:通常,A5/B5機油也會具備良好的低溫流動性(例如常看到0W-30或5W-30這種黏度),這意味著在引擎冷啟動時,機油能更快地流動到各個需要潤滑的部件,減少啟動瞬間的乾摩擦,這對於引擎壽命的延長非常有益,尤其是在台灣冬天氣溫較低的時候,更能感受到它的優勢。
長效穩定性:ACEA A5/B5規範也要求機油必須具備一定的剪切穩定性和抗氧化能力,以確保在整個換油週期內,機油性能都能保持穩定,不會過早失效。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車廠可以允許使用A5/B5的車輛擁有較長的換油里程。
A5/B5 面臨的挑戰與限制:
並非適用於所有引擎:這是最重要的一點。A5/B5的低HTHS設計,需要引擎內部部件有精密的設計與公差配合。如果你的引擎不是專為這類機油設計的,強行使用可能會導致潤滑不足,甚至造成引擎損壞。這也是為什麼「查閱車主手冊」是選油的金科玉律。
高溫高負荷下的保護能力:雖然A5/B5能提供足夠的保護給適用引擎,但相較於HTHS更高的A3/B4或某些專用賽車油,在極端的高溫、高轉速或長時間重負荷運轉下,其油膜的「強韌度」可能略遜一籌。這並不是說它不好,而是它的設計取向不同。對於經常進行激烈駕駛,或是長時間高負荷載重的車輛,可能需要更注重高溫保護的機油。
對機油品質要求更高:為了在低HTHS的前提下依然提供足夠的保護,A5/B5機油在配方上通常需要更優質的基礎油和更先進的添加劑技術。這也意味著製造難度較高,高品質的A5/B5機油成本可能相對較高。
市場誤解:由於「省油」這個詞非常吸引人,有些消費者可能會誤以為低黏度機油就一定好,適用於所有車輛。這種誤解可能導致不正確的選油,進而引發引擎問題。因此,正確的資訊傳遞和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如何正確選擇引擎機油:「a5b5比較」與其他規範的抉擇
既然了解了A5/B5的特性,那麼在面對琳瑯滿目的機油產品時,我們究竟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?特別是當我們在思考「a5b5比較」的同時,還得考慮其他規格,才能真正讓愛車得到最妥善的照顧。
選油的金科玉律:永遠從「車主手冊」開始!
這絕對是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你的車輛製造商最清楚這顆引擎需要什麼樣的機油。車主手冊裡會明確指出所需的ACEA(例如A5/B5、A3/B4、C2、C3)、API(例如SN Plus、SP)或ILSAC(例如GF-5、GF-6)規範,以及建議的黏度等級(例如0W-30、5W-40)。忽略手冊的建議,就如同醫生開了藥,你卻不照著吃一樣,後果難料。
理解ACEA規範:A/B、C、E系列傻傻分不清?
再次強調,ACEA規範比API更細緻,它考量的是歐洲嚴苛的行車條件和引擎設計。以下是主要用於輕型車的家族概覽:
A/B系列(汽油及輕型柴油引擎通用,非後處理裝置車輛):
A3/B3:穩定性較高的長效機油,適用於延長換油里程,高負荷條件下仍能保持穩定。HTHS高於3.5 mPa·s。
A3/B4:比A3/B3更強,特別適用於高性能汽油引擎和直噴柴油引擎,同樣是高HTHS,提供優異的引擎保護。
A5/B5:我們的主角,強調燃油經濟性,HTHS在2.9-3.5 mPa·s之間,適用於特定設計的引擎。
C系列(配備後處理裝置的汽柴油引擎,如DPF/GPF):
C1:最低SAPS,HTHS低於2.9 mPa·s,主要用於某些福特和馬自達柴油引擎。
C2:低SAPS,HTHS在2.9-3.5 mPa·s之間,同樣強調燃油經濟性,用於許多配備DPF的歐洲柴油車。
C3:低SAPS,HTHS高於3.5 mPa·s,平衡了後處理裝置保護與引擎保護,最為普遍。
C4:超低SAPS,HTHS高於3.5 mPa·s,針對特定雷諾引擎。
C5:最新規範,HTHS在2.6-2.9 mPa·s之間,結合超低SAPS與超低黏度,追求極致燃油經濟性。
C6:最新規範,HTHS在2.6-2.9 mPa·s之間,類似C5但增加對LSPI與鏈條磨損的保護。
A5/B5 與 A3/B4 的主要區別:一目瞭然的「a5b5比較」
這是許多車主最常糾結的兩個規範,它們之間的選擇,直接影響到引擎的表現與壽命。以下我們用表格來清楚呈現它們的差異:
特性
ACEA A5/B5
ACEA A3/B4
HTHS黏度 (150°C)
2.9 – 3.5 mPa·s(較低)
≥ 3.5 mPa·s(較高)
燃油經濟性
顯著提升,主要訴求
相對次要,著重保護
油膜厚度與韌性
較薄,適用於精密設計引擎
較厚且強韌,提供更強保護
引擎磨損保護
足夠,但需與引擎設計匹配
優異,適用於高負荷引擎
適用引擎類型
需原廠明確要求,專為低阻力設計的現代引擎(如某些直噴、渦輪引擎)
廣泛適用於高性能、高負荷、甚至較老舊的汽柴油引擎
換油週期
可能支持長里程換油(依原廠建議)
通常支持長里程換油(依原廠建議)
從表格中不難看出,A5/B5 追求的是燃油效率的最大化,而 A3/B4 則更偏向於提供最穩固的引擎保護。兩者各有優勢,但絕不能混用或隨意替換。
機油選擇步驟清單:
為了確保你不會選錯油,我建議你按照以下步驟來選擇:
翻閱車主手冊:這是黃金法則!找出引擎機油的章節,它會明確告訴你需要什麼ACEA、API或ILSAC規範,以及建議的黏度等級(如0W-30)。
確認規範要求:如果手冊明確要求「ACEA A5/B5」,那麼就毫不猶豫地選擇符合此規範的產品。如果手冊建議的是A3/B4,就不要為了省那一點油錢而冒險使用A5/B5。
考量駕駛習慣與環境:
如果你經常激烈操駕,或是身處極端高溫的環境,即使手冊允許使用A5/B5,也可以考慮是否需要更強調高溫保護的機油,但前提是該機油也要符合原廠的其他規範要求(例如同樣的HTHS範圍但更優異的剪切穩定性)。
如果你是市區通勤族,引擎經常啟停,那麼選擇具有良好低溫流動性的機油(如0W開頭)會更有利於引擎的冷啟動保護。
認準品牌與認證:選擇有信譽的知名品牌機油,並確認瓶身上有明確標示符合你車輛所需的ACEA、API等規範。許多大品牌會同時取得多種認證。
諮詢專業技師:如果你還是不確定,或是你的車輛有特殊改裝,最好的方式就是尋求專業技師的建議。他們通常會根據你的車況、駕駛習慣,給出最適合的建議。
台灣市場常見迷思與我的看法:別再被誤導了!
在台灣的汽修廠或車友社團裡,關於機油的討論總是熱烈,但也充斥著不少迷思。身為一個對汽車有點研究,也常常幫朋友解決問題的「車友」,我想分享一些我的觀察和看法。
迷思一:「機油係數越高越好,保護力比較強啦!」
這是最常見的誤解之一。許多人覺得「5W-40」比「5W-30」好,或是「係數高的比較耐操」。這其實是一種過時的觀念了。現代引擎的設計越來越精密,許多新引擎要求的是精確的黏度,甚至是低黏度機油,才能讓引擎發揮最佳效能並達到燃油經濟性。盲目追求高黏度,反而可能導致:
油耗增加:黏度越高,引擎運轉阻力越大,自然就越耗油。
引擎散熱不良:過厚的油膜可能影響熱量傳導,導致引擎溫度升高。
動力流失:引擎運轉不順暢,感覺加速沒力。
冷啟動困難:低溫時機油流動性差,增加啟動磨損。
我的看法是:高黏度不等於高保護,適合才是最好。請回到車主手冊,那才是你愛車的「聖經」。如果手冊說A5/B5 0W-30,你就用A5/B5 0W-30,不要自己亂升級到5W-40,那根本是幫倒忙。
迷思二:「新車用原廠機油就好,但舊車就要用係數高一點的機油來『保護』。」
這也是一個常見的說法。確實,老舊引擎因為磨損可能導致公差變大,使用稍微黏度高一點的機油(例如從30改用40)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幫助維持油壓並減少噪音。但這並非絕對,而且不是每個老車都適用。
我的看法是:對於老車,如果沒有明顯的燒機油、漏油或油壓過低的問題,依然建議優先遵循原廠建議的機油規範和黏度。如果真的有輕微燒機油或引擎噪音變大的情況,可以考慮諮詢專業技師,在建議範圍內稍微調整黏度,但前提是不能偏離原廠規範太遠,例如原廠指定A3/B4,你還是要選A3/B4,只是可能從5W-30換成5W-40。總之,這需要更專業的判斷,而不是想當然爾。貿然使用過高黏度的機油,一樣會帶來上述的負面影響。
迷思三:「隨便什麼機油都一樣啦,反正是消耗品!」
這種說法簡直是把引擎當兒戲!機油是引擎的「血液」,它的品質和規範直接關係到引擎的壽命和性能。尤其現代引擎技術越來越複雜,對機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隨便使用劣質或不符合規範的機油,輕則引擎效能不彰、油耗增加,重則導致引擎嚴重磨損、提早報銷。
我的看法是:別省小錢花大錢。引擎大修的費用絕對會讓你痛徹心扉。選擇符合原廠規範、有信譽的品牌機油,定期更換,這才是愛車的王道。投資在對的機油上,絕對是值得的。
總結來說我的建議就是:務實、科學地選擇機油。放下那些人云亦云的迷思,回歸車輛本身的設計需求。記住「查閱手冊、理解規範、專業判斷」這三大原則,你的愛車絕對會給你最棒的回報!
關於引擎機油的常見問題 (FAQs)
以下是一些關於引擎機油,特別是A5/B5規範,車主們常問的問題,我會盡力提供詳細且易懂的解答。
Q1: 我的車可以用A5/B5機油嗎?如何判斷?
A: 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,判斷的唯一標準就是你的「車主手冊」。請務必仔細翻閱手冊中關於「引擎機油」或「潤滑油」的章節。
如果手冊上明確標示您的車輛需要符合「ACEA A5/B5」規範的機油,那麼恭喜您,這款機油就是為您的愛車量身打造的。許多近年來生產的歐系車款,特別是為了達到更嚴格的燃油經濟性和排放標準而設計的引擎,都會明確要求使用A5/B5。這些引擎的內部公差和潤滑油道設計,就是為了適應A5/B5這種較低HTHS黏度的機油而優化。
相反地,如果車主手冊上沒有提到A5/B5,而是列出了其他ACEA規範(例如A3/B4、C3等),那麼就絕對不要自行替換使用A5/B5。即使A5/B5聽起來很「高科技」或「更省油」,但如果不符合原廠規範,很可能會造成引擎潤滑不足,導致不必要的磨損,長期下來甚至可能損壞引擎。引擎的健康和壽命,遠比省那一點點油錢來得重要。
Q2: A5/B5機油的更換里程建議是多少?
A: A5/B5機油的更換里程,並不是由機油本身的規範來決定的,而是完全取決於「車輛製造商的建議」和「您的實際駕駛情況」。
許多使用A5/B5機油的現代車輛,由於引擎技術和機油配方的進步,原廠建議的換油里程會相對較長,有些甚至可以達到15,000公里或20,000公里,甚至是一年才換一次。這是因為A5/B5規範本身就要求機油必須具備優異的剪切穩定性、抗氧化能力和清潔分散能力,以確保在延長的換油週期內,機油性能依然能夠維持。
然而,這僅是「最長」建議里程。您的實際駕駛習慣會對機油壽命產生巨大影響。如果您經常:
在市區走走停停,頻繁啟停
長時間怠速
短程行駛(引擎未達到工作溫度就熄火)
處於塵土飛揚、潮濕或極端溫度環境
長時間重載或拖曳
這些都屬於「嚴苛駕駛條件」。在這種情況下,即使原廠建議里程較長,也強烈建議您縮短換油里程,例如將原廠建議的15,000公里縮短至7,500公里或10,000公里,甚至更短。畢竟,機油在這些嚴苛條件下會更快地劣化,提早更換能更好地保護您的引擎。我的經驗是,大多數台灣車主很少能完全避免市區走停,所以保守一點,縮短換油里程總是沒錯的。
Q3: 如果車主手冊沒寫A5/B5,我可以用嗎?會有什麼影響?
A: 如果車主手冊沒有明確要求或推薦A5/B5機油,那麼強烈不建議您使用。這會對您的引擎造成潛在的風險,影響可能包括:
1. 潤滑不足導致磨損: 最主要且最嚴重的影響。如前所述,A5/B5的低HTHS黏度是其核心特徵。如果您的引擎不是為了這種低HTHS機油而設計(例如,它可能需要HTHS高於3.5 mPa·s的A3/B4機油),那麼使用A5/B5可能會導致在引擎高溫高負荷運轉時,油膜無法提供足夠的厚度和強度,金屬部件之間容易發生直接摩擦,加速磨損,尤其是軸承、凸輪軸等關鍵部位。
2. 引擎噪音增加: 潤滑不足可能導致引擎內部部件運轉不暢,產生異常的噪音,例如「搭搭」的氣門聲或「隆隆」的軸承聲。這通常是引擎磨損的前兆。
3. 油耗不降反升或動力下降: 雖然A5/B5的目的是節省燃油,但如果引擎設計不匹配,反而會因為潤滑不良導致內部摩擦力增加,抵消掉低黏度的優勢,甚至使油耗升高。同時,引擎運轉的阻力變大,也可能感覺動力輸出不如以往順暢。
4. 引擎壽命縮短: 長期在潤滑不足的狀態下運轉,會加速引擎部件的老化和損壞,最終可能導致引擎提前大修,甚至報廢,這將是一筆巨大的維修費用。
因此,選用機油的核心原則始終是「遵循原廠規範」。即便你聽說A5/B5多麼好、多麼省油,一旦它不符合你的車主手冊建議,就請果斷放棄。愛車不是實驗品,賭不起。
Q4: A5/B5和C系列機油有什麼不同?可以混用嗎?
A: A5/B5和C系列機油雖然有些HTHS黏度範圍可能重疊(例如A5/B5的2.9-3.5 mPa·s與C2的2.9-3.5 mPa·s),但它們是為不同的引擎需求而設計的,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它們的「SAPS」含量,以及是否適用於配備廢氣後處理裝置的車輛。
ACEA A5/B5:
主要用於沒有配備柴油微粒濾清器(DPF)或汽油微粒濾清器(GPF)的汽油和輕型柴油引擎。
它允許較高的「SAPS」(硫灰份、磷、硫)含量。SAPS是機油中某些添加劑(如抗磨劑、清潔劑)燃燒後產生的副產物,對引擎保護有利。
主要強調燃油經濟性(低HTHS)和傳統引擎的保護。
ACEA C系列(如C1, C2, C3, C4, C5, C6):
專門為配備柴油微粒濾清器(DPF)和/或汽油微粒濾清器(GPF)的現代汽柴油引擎設計。
這些機油被稱為「Low SAPS」(低硫灰份、低磷、低硫)或「Mid SAPS」(中硫灰份、中磷、中硫)機油。較低的SAPS含量可以防止微粒濾清器堵塞,延長其壽命,確保廢氣排放系統正常運作。
它們在提供引擎保護的同時,首要任務是保護敏感的廢氣後處理裝置。
可以混用嗎?絕對不行!
雖然某些C系列機油(如C2)的HTHS範圍可能與A5/B5重疊,但如果你的車是要求C系列機油的,而你使用了A5/B5,其較高的SAPS含量會迅速堵塞或損壞你的DPF/GPF,導致昂貴的維修費用,甚至影響車輛的排放合法性。反之,如果你的車輛要求A5/B5而你使用了C系列機油,雖然不至於立即造成損壞,但C系列機油為了降低SAPS可能會犧牲部分引擎保護性能(因為某些高效能添加劑含有SAPS),長期來看可能無法給引擎提供最佳保護。所以,請務必按照車主手冊的明確要求來選擇,不要因為某些特性相似就混淆使用。
Q5: 引擎機油的數字(如0W-30)跟A5/B5規範有關係嗎?
A: 引擎機油的數字(例如「0W-30」)和ACEA A5/B5規範是互相補充但獨立的兩個概念,它們之間有密切關係,但不能相互替代。
數字部分(例如0W-30): 這表示機油的「黏度等級」。
「W」前面的數字(如「0W」): 代表機油在低溫時的流動性(Winter)。數字越小,表示機油在低溫時流動性越好,啟動時能更快到達各部件,減少冷啟動磨損。例如0W比5W在低溫下更稀。
「W」後面的數字(如「30」): 代表機油在引擎正常工作溫度(約100°C)時的黏度。數字越大,表示在高溫時機油越黏稠。例如40比30在高溫時更黏。
ACEA A5/B5規範: 這表示機油的「性能標準」。它規定了機油在特定測試條件下的綜合表現,包括燃油經濟性、引擎保護、油泥控制、剪切穩定性、對觸媒的兼容性等。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它對「高溫高剪切黏度(HTHS)」的具體要求(2.9 – 3.5 mPa·s)。
它們之間的關係是:
一個符合ACEA A5/B5規範的機油,通常會搭配低黏度等級,例如0W-30或5W-30,因為這種黏度等級的機油在高溫下的黏度(30)更容易達到A5/B5所要求的低HTHS範圍(2.9 – 3.5 mPa·s),進而實現燃油經濟性的目標。你會發現,市面上標示為A5/B5的機油,幾乎都是0W-30或5W-30。你不太可能看到A5/B5 5W-40的機油,因為40號的機油HTHS值通常會超過A5/B5的要求,而更符合A3/B4的規範。
所以,當你選擇機油時,必須同時考慮這兩個面向:先確認ACEA規範(例如A5/B5),然後再根據原廠建議選擇合適的黏度等級(例如0W-30)。兩者缺一不可,它們共同定義了你的引擎所需的「血液」特性。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