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建筑中 “昂” 的 “科学和美学”。

※ 唐 - 佛光寺铺作

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,由于斗拱古朴简洁,不设昂,本篇讨论唐代建筑中“昂”的实例,则以同为唐代木构建筑,规制最高的殿堂级建筑佛光寺为例。

佛光寺柱头斗拱:七铺作双杪双下昂;

佛光寺转角斗拱:转角处为了使檐角起翘,出三昂(两角昂加一由昂);

佛光寺斗拱中的昂为“批竹昂*”。

批竹昂:昂嘴呈尖楔形,如一段竹子被刀斜劈而成的,故名批竹昂。

▲ 山西 佛光寺大殿转角铺作 唐 大中十一年(857年)重建

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完整等级最高的唐代殿堂建筑,唐代建筑的特色可以在佛光寺上一睹全貌,佛光寺斗拱硕大犹如一朵朵盛开千年的莲花,流畅飘逸的5米飞昂从墙内伸出,使得佛光寺成为中国现存出檐最为深远的古建筑(出檐约4米多)。

长且巨大的飞昂,既能稳稳地衬托起建筑的大量椽枋,在建筑的力学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;也使得出檐深远的佛光寺,在千年的风雨中,能守护建筑内部不受雨水潮朽侵袭。

“昂”在唐代建筑中,以科学、实用的功能出现,却又浑然赋予唐代木构建筑无与伦比的磅礴大气,俊逸洒脱。

※ 宋 -《营造法式》经典铺作

相较于唐代建筑的大气,宋代建筑更趋于柔美纤巧,秀丽端庄,体现在建筑上,用料大大缩小,斗拱在建筑上不可替代的力学作用,开始置换了装饰功能,比如宋式四铺作中出现了“插昂”,插昂有别于斜昂,没有实际承重,且在样式上出现了比“批竹昂”更婉约典雅的“琴面昂”。

▲ 晋祠圣母殿 局部铺作

※ 明清 - 北方斗拱、南方牌科

纵观元代以后建筑实例,柱头铺作几乎不用真昂,至清代,唐宋建筑中的斜昂结构力学作用丧失殆尽,更多以装饰为主的各类 “假昂” 出现。

清代的各类“假昂”充分发挥能工巧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——龙头昂、象鼻昂、凤头昂等。

▲ 北京故宫宫殿建筑 局部斗拱

“昂”作为中国建筑中的一个构件,即便如此浅探一番,也能窥见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“血脉传承”,“实用且美观”是中国建筑发展中随处可见的先人智慧和浪漫审美,也是中国人对人生、理想和家园的美好寄托。

当我们去关注和了解中国建筑文化时,我们也在与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产生共鸣。“ 草木无根,虽植沃土犹枯。” 我们脚下这片厚重肥沃的土地,她有太多值得我们为之热血沸腾,昂首向前的理由。

知识点:中国古建筑中 “昂”

中国古建筑精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