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不是破财消灾,这是信用塌方。金融圈一看是“万达系”,掉头就走;合作方一看老王的名头,纷纷索债、砍价。曾经站在风口浪尖上意气风发的王健林,现在已成惊弓之鸟。
过去两年,万达像开了直播带货,广场、酒店、文旅项目轮番甩卖,一波接一波。24.9亿打包卖出将近600家酒店管理权,堪称史上最狠“断臂求生”。可惜,断了一只手,债没少一分。
而且你可能想不到,那些“接盘侠”里头,不乏熟悉的“国家队”,比如新华保险、坤华基金,动辄年化回报12%,哪是投资,分明就是开着合法外壳的抽血管。钱是进了,利息是天天涨,债务雪球越滚越大。
2024年前三季度,万达商管净利润97亿,看着不少,但一对比一年到期的400亿短期债务,这点利润连水花都不够。更别说背后的2990亿总负债,就算刮骨疗毒也救不回来。
很多人问,万达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?简单说,就是高杠杆玩嗨了,风口过后没刹住车。
当年房地产狂飙突进,王健林一句“先挣它一个亿”,吓退一票年轻人。他把银行当提款机,把文旅项目当金矿,一路高歌猛进,买下好莱坞、搞奥运、铺万达广场。
但当2017年监管风暴一来,海外资产清盘,文旅项目甩卖,轻资产转型喊得震天响。几年过去,光卖了14座万达广场,却没把现金流做上来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轻资产本是条活路,但靠服务赚钱,远没卖楼来的快。以前是“王健林买地盖楼”,现在是“王健林租楼收租”,角色变了,游戏规则也变了。
更雪上加霜的是,赌局失败。那笔与腾讯、苏宁等签的340亿对赌协议,像颗定时炸弹,万达商管迟迟无法上市,引爆后不仅赔了本金,每年还得搭10%的利息。资本市场认你之前的辉煌,但更认你今天的现金流。
王健林当然没坐以待毙。他卖楼卖得比炒房的还猛,安徽、河南、北京的广场一个接一个打包甩;引战投、引国资、拉银行、求债转股,能想到的路他几乎都试过了。但这一切,终究敌不过行业下行带来的抽血效应。
房地产不再是香饽饽,银行收紧口袋,老王成了拿着剧本却没台词的主角。
现在的万达,是站在分水岭上。如果说之前还能靠情怀和信心撑场面,现在的战斗已经进入“拼命”阶段。
打破困局,理论上还有三条路:一是彻底轻资产,变身服务商,学凯德搞REITs;二是联合长期资金方,把短期钱换成耐心资本;三是保核心业务,砍边缘项目,甩掉累赘。
但问题来了,这三条路,都不轻松。
轻资产喊了八年,运营效率不见提高,转型效果打了折。万达商管还是离不开地产,上市失败导致融资通道被锁死。战略合作引来的战投,现在都成债主,对赌协议绑得死死的。而所谓“聚焦核心”,就得舍弃文旅、酒店这些“曾经辉煌”,老王愿不愿、能不能下这个狠手,还是个未知数。
从前靠胆子大闯天下,现在靠的是算得清每一分钱。王健林不是不努力,而是这盘大棋早在多年前就埋下了风险的种子,如今只是时间爆破而已。
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,只认流动性。
万达的剧本已经演到高潮,下一幕,是新生,还是崩盘?没人能打包票。但可以确定的是:这出戏,远没结束。
曾经的中国首富,握着几千亿帝国,如今只能紧咬牙关卖楼求生。他不是倒下了,而是正在用尽最后一丝力气,在资本的洪流中挣扎。
这场豪赌,王健林还能撑多久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