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画“四君子”——兰
梅兰竹菊四君子,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,一直为中国的文人墨客所钟爱。
四君子之一的兰是一种植物。可是对于文人画家来说,兰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,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一个载体。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文人画家的眼里,兰即香草,象征着一种理想,它可以作为一种操守和德行的追求的表示物,也可以作为一种美感的对象化。
画家画兰,始于宋末赵孟坚、郑思肖(号所南)。也许是兰花这种植物的生态很适合国画的工具笔和墨的发挥,很适合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普遍具有的清高、飘逸、雅兴的、动态的表露,所以自宋后,画兰名家迭起辈出,相继以兰花为载体,把他们的理想、情趣、美感、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往往是五叶三花即形态毕现,情趣盎然。加上艺术书法的题文题诗题句(中国古代的画家往往也是书法家、诗家、园林花卉的行家),或寄情或寓意,笔简意赅,意境邃深,辄成珍品。
兰草的画法
画兰如写字,写兰之妙气韵为先。
一、叶的画法
起手第一笔,是决定一株兰花的结构、位置之关键。兰花叶有扭曲或飘动,但一般都以一笔画出。常有“一笔长,二笔短,三笔破凤眼”的绘画技法。对于兰叶的宽度变化,以笔的提按加以表现。稍微提笔则叶细,稍微按笔则叶宽。叶片扭曲的部分,稍稍提笔。撇叶行笔须有起伏断续之变,收笔须力到毫端,切忌尖露轻滑。
1、第一笔一般是长叶,笔势长而有力,先从根部藏锋起笔,成“钉头”状。
2、根据第一笔笔势画第二笔,并和第一笔相交成凤眼,第二笔略短于第一笔,两笔不能平行。
3、第三笔破凤眼,前两笔交叉处从中破之。破凤眼后应形成一大一小两个''眼”,切勿平均切分。
展开全文
4、三笔为一组,五笔亦为一组。画好后,可在旁边补稍短的两笔,并和前三笔相交,不宜平行。短叶也可以从叶梢起笔,画向根部。叶梢有尖有秃,但笔锋不宜过尖。注意表现出叶片之间充满变化的相互关系。在实际创作中,有时候画完花之后,作为调整画面需要可再加上短叶。
5、画面上出现两株或多株兰花,首先应确定主次关系,以突出主体。一般主体应花叶多而密,客体应画得简单而少些,墨色也可淡些。其次,在两株兰的位置关系上,有前后、高低、左右、斜向之不同。各株兰叶之间应相互照应,顾盼有情,主次分明,并体现出主体感及空间感。
二、兰花花朵的画法
画花先以两笔画中心位置的花瓣,通常由外向内用笔。中间两瓣短而肥厚,周围数瓣长而瘦劲。角度不同,花瓣的大小应有变化。花有俯仰、向背、含苞、正侧、疏密等变化,应一气呵成,忌雷同。
三、花蕊画法
花蕊如人眉目,一至四点均可,如作草书的“上、下、小、心”等字形,下笔沉着肯定,笔势跳跃而连贯。待花即干未干时以浓墨点蕊,便显生动活泼。
示例一:
示例二:
示例三:
兰花整体的绘画技法步骤
步骤一:画主叶。先画出从左下方向右上方伸展的第一笔;第二笔亦从左下方向右上方斜出,与第一笔交叉后弯折呈下垂状;第三笔破“凤眼”。
步骤二:画小叶。将短而细的小叶画在长叶根部。
步骤三:画两朵花。其中,满开的一朵,半开的一朵。满开的兰花朝向左边,与兰叶相背。半开的一朵隐于叶后,有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之意,一隐一现,相映成趣。最后落款,钤印。
老师示范讲解视频
智绘画堂国画写意花鸟课堂尹老师讲解示范实录(一)
智绘画堂国画写意花鸟课堂尹老师讲解示范实录(二)
【第98期】王晨辉编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