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末军马场(三)
入南苑北大红门东三里许,有一庑殿村。这里曾是明代的一座行宫,据传也曾用作过一位明废皇后的“冷宫”,后被一场大火焚毁。到清乾隆时期, 将这里改修建成专为皇帝牧养御马的马厩。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 六 年宁佑庙《海子行》诗碑中写道:“胜朝庑殿但存名,颓垣落桷埋榛荆。茸为驷厩飞龙牧,时得良骑出骏英。”该诗句清楚地表明,庑殿到乾隆时期已经破落成仅存地名的遗迹了,被改建成了一所牧养宝马良骑的御马场。
据现仍居住在庑殿村的喂养御马者的后人讲述: 清末庑殿御马厩有庙氏、双氏、 阿氏三户满族御马牧养人, 专为皇帝驯养宝马坐骑。皇帝每来南苑(南海子)游幸狩猎,进北大红门入更衣殿更衣后即 到庑殿御马厩挑选狩猎坐骑, 再到旁边关帝庙拜过关 公像以求保佑狩猎平安后,才算此次南苑(南海子)活动的正式开始。据说乾隆时期的十 匹宝马: 大宛骝、蹑云驶,赤花鹰、红玉座、雪点雕、霹雳骧、如意骢、奔霄骢、阚虎骝等,其中三匹 就喂养在这里。 乾隆皇帝曾作《阚虎骝》诗, 其中说道:“旧所御马三,今惟骝独存,老不胜驰驱,命育之南苑”。
新中国建国初期,这里仍延续养马传统。据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解放战争中所用坐骑也大都在庑殿(五里店农场)被喂养送终。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 南郊农场在鹿圈建成了大型种马场, 品种以前苏联的苏重挽及伏拉基米尔和蒙古马为主, 最多存栏种马近三百匹,为本地区改 良大牲畜并向全国提供种畜,后又迁至庑殿附近的北马场,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。
作者:张友才 南海子文化研究学者
转载必须征得原作者同意
监制:大兴区关工委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